声明:本书为八零电子书(txt80.com)的用户上传至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追问 作者:丁捷 内容简介 1、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风廉洁建设的鲜活教材读本! 2、反腐警示录:落马高官的罪与罚! 3、二月河作序强力推荐 反腐零容忍、打虎无禁区、猎狐撒天网、扼四风咽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一批腐败分子相继落马而身陷囹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些人在没有掌权的时候都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而在掌权之后却成了腐败分子,权力到底是催情的春药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为什么集中全党智慧织就的恢恢天网在某些人手上却成了关猫的牛栏? 《追问》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反腐警示录,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这是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施教于先、以案明纪,通过文学的形式加强纪律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一个有效探索和创新,能够增强党风廉政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题记 日本著名漫画家、《灌篮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彦先生,擅长描述身心极限与篮球运动的挑战,并借此隐喻复杂身心支配下的人生。他有一句著名的话,激发了我创作这部作品的热情: “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 在采访完我书中涉及的这些曾经的省管以上中高级官员后,我也情不自禁地慨叹: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背景之一:数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惩恶,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论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重锤响鼓,狠敲深击,四年时间的反腐败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将留下独特印记。 ——“打虎”无终点。党的十八大以来,200多名中管干部因腐败问题被审查,其中很多人已经受到党纪国法惩处。 ——反腐零容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00多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超过100万人。 ——“猎狐”撒天网。反腐败追逃追赃高度整合,“国际天网”越织越密。天网行动已经从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2400多人,追赃金额近百亿。 ——持之以恒抓“四风”。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万多起,处理20多万人,给予党政处分10多万人…… 背景之二:声音 13亿多中国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德行,主要是通过媒体和社会舆论来了解。其中隐藏的千头万绪、潜在的参差不齐,缺少经常、有效和深度的曝光。 ——央视时事评论员 杨宇 那些干部,特别是那些大干部,都是我们羡慕的成功人士。他们为什么要做那些事,把自己整垮了,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是太聪明还是太笨,是太坏还是太无奈?我们想不通。 ——笔者路访的一名群众 背景之三:本职 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我被任命为一家省属文化单位的纪委书记。毫不讳言,我的人生因此有了一些改变——最大的改变,当然还不是生活,而是内心。 几年里,我所闻所历、可以深度嵌入记忆的非常故事,比以往任何一个工作时期发生的都要多,我的内心振荡频率与幅度,远远超过以往。 我中学母校已经退休的一位恩师,给我写信,叮嘱我:好好工作,坚持正义,多抓贪官。我的一位文友特意写了一幅书法送给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有朋友善意提醒我:刀锋上的职务,注意安全。还有一位大学的老同学,特意跑到我的单位看望我,反复“忠告”我:不要“搞人”,首先自保。 上级纪委的一位领导则对我说:你是一位作家,比一般人更敏感。你跟我们一起感受到了这份职责带来的情感冲击,面对的,有怀疑和曲解,有助阵有反感,万人千面,百种声音十条心,你要梳理清楚,替我们发声,替我们,也替我们在挽救或斗争的那个群体,做真实的文学表达。你写了很多作品,但你欠一部从自己本职出发,而到达群体内心的作品。 他还说,我们说到底,做的是人心、人性的工作,纪委书记本质上跟作家没有什么区别。 决定写这部作品,开始我的“问心之旅”后,我陷入了经常性的失眠。躺在床上,看着从白日的喧嚣中宁静下来的夜空,闪烁的是无数的星星,暗藏的是莫测的黑洞。人类喜欢把博大的宇宙,比喻成自身的心灵世界,所以,遥望星空的时候,往往就是追问自己内心的时候。睁大眼睛,难以入梦。与其说在夜空下失眠,不如说是在内心里徘徊。替我这个群体,也替他们那个群体。 偌大的中国,芸芸的众生。今夜,真的不知道有多少在混沌,多少在清醒,多少因混沌后的惊醒而无眠。 序 二月河 出版社送来丁捷先生的《追问》书稿,意思是让我看看,可否写几句话。我答应下来了。 近年我闲居在南阳,不大出门走动,只是煎药静养,看点闲书,偶尔写点小文而已。对当下的文坛,虽然也关心,可毕竟精力有限,对新作品看得也少了。但对于反腐败这一牵动全局关乎政权存亡百姓福祉的大事情,我还是颇为留意,也很希望能读到一些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泛泛之作,不是主观臆断的散漫虚构,不是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不是简单图解的干巴结论。虽然说,人世间有着共同的基本人伦底线,有着共同的规则遵循,有着法律的刚性约束,有着道德的种种规范,但这纷纭人世,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芸芸众生,怎么可能千人一面呢?读了丁捷先生的《追问》,更是让我心生感慨,有话要说。 《追问》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整部书大致有十个部分,涉及多名中管和省管高级领导干部,所有的人物,大都曾经是颇为耀眼的成功人士,也几乎都因为反腐风暴而受到党纪处分,有的成为了阶下囚。他们的斑斓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他们的心路历程令人惊悚震惊甚至压抑窒息,他们的如此结局令人五味杂陈,瞠目结舌。《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里的昔日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的市委副书记,《暗裂》中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四海之内》里的交通厅副厅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副厅长,等等,这些人物或男或女,或正部级,或正副厅级,或在地方党政机关,或在省属实权部门,或在高校,或在国企,起点有别,际遇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他们没有掌握权力的时候,大都算是能力超群的精英分子,可一旦拥有了权力,放松了警惕,任由人性中的负面因子疯狂肆虐,其人生结局竟然如此的彻底归零。 《追问》是一部与所谓“落败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看得出来,面对这些曾经的“弄潮儿”,曾经的“社会中坚”、“国家栋梁”,丁捷先生既没有居高临下地先入为主,也没有不无猎奇地照单全收,他与他们接触对话,换位思考,碰撞交锋,既入情入理入心,更是呕心沥血进行理性层面的哲思熟虑。《风雅殇》《暗裂》有着特别的意义,丁捷拨开了当今中国“文化精英”阶层的一层脆弱的面纱,让我们发现若是任由其中的一些人身上虚浮的光彩,去昭示社会,导向人心,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曲终人散》这一典型案例,堪称当下某些国企的“厚黑学”,是难得一见的深入骨髓的心灵样本。这样的来自于众多样本中的抽象归纳功夫,这样的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赤裸拷问,是身在局外的写作者断难体察、断难写得出来、断难准确把握尺度的久违的理性呐喊。 《追问》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腐教材,更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追问》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更有微观的个案解剖。但这些解读思考体悟,都不是公文式的有板有眼,更不是一般新闻纪实作品的浅尝辄止,它融入了作者多年来的人生思考写作积累,它也贯通了作者多年来职业生涯的细致观察洞察秋毫,它更是打通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缠之中的种种或激情四射、或焦躁轻狂、或混沌忘形的“劫后人语”。众所周知,二战结束之后,有成为经典的《劫后人语》来总结二战的经验教训,而在当下反腐这样的输不起的“战争”中,更是需要《追问》这样的阶段性总结与思考的文学样本。 我写康熙、雍正、乾隆,之所以要称之为“晚霞”系列,也是想表达一种无奈与悲凉。这些雄才大略、目光如炬的难得一见的封建帝王,虽然很有作为,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放在历史长河里看,最终还都是败下阵来了。我曾经说过,如今的反腐力度是空前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样的一场生死较量殊死搏斗,这样的一场人性善恶的拷问,这样的一场永远在路上的“马拉松”,在治标之中为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赢得时间、取得经验的漫漫长旅中,听听一位有良知有担当有勇气有血性的作家的真情独白,看看一位有焦虑有不安有感受更有心得的基层纪委书记的如此文本,于人,于己,于公,于私,于家,于国,都是有益的啊。 啰啰嗦嗦,就写这些,是为序。 2016年10月30日,于南阳 亲历:365个故事365里路